Lilium & Angel 一起學英語
  • 關於我
  • Lilium & Angel 一起學英語
    • 陪孩子唱歌學英語
    • APP及其他學習資源
  • 朋友來搭板
    • 尼采伴我思
Lilium & Angel 一起學英語
  • 關於我
  • Lilium & Angel 一起學英語
    • 陪孩子唱歌學英語
    • APP及其他學習資源
  • 朋友來搭板
    • 尼采伴我思
標籤:

波特萊爾

尼采伴我思
尼采伴我思

尼采與波特萊爾論閒暇

by lilium 2020-08-07

蔡翔任

知青跟文青的區別,是十八世紀跟十九世紀的區別,是閒暇跟懷念閒暇的區別。我總覺得這兩者是連理枝,是孿生子,只不過一白一黑。我喜歡,但偏偏得不到十八世紀,就像十九世紀是個陰沉但永遠得不到長子名份的雅各。我只能藉著與十九世紀同病相憐來得到些許安慰,特別是三個人:波特萊爾的《私密日記》、王爾德的《獄中記》、尼采。閒暇跟無用―或更精確地說―沉思的生活,是這三人給我的世俗的福音書。

在傳統的封建社會,閒暇自然是順理成章的特權,因為按照尼采的說法,整個中世紀都在追求看見幻象的能力(Fähigkeit der Vision,見《朝霞》第66節),而修道院的沉思的生活就是這種世界的頂點。後來,文藝復興份子成功地在教階勢力的保護跟贊助之下,把這種幻覺從九重天拉回到、也是偷渡到更世俗的市民味上。到了極權君主跟老派資產階級抬頭的十八世紀,思想家跟文人則轉向宮廷爭取庇護,沉思的生活得以繼續偽裝而合理化。不過像孟德斯鳩那種有資產的貴族,也必須賣掉爵位跟官職才能過得上蒙田般的生活了。而到了十九世紀,新興資產階級―一個更市儈的物種―全面贏得了世界,波特萊爾必須先俯首稱臣,承認他們甚麼都是對的:「您們在數量上跟聰明才智上都是多數,因此您們就是力量,此乃正義(Vous êtes la majorité, — nombre et
intelligence ; — donc vous êtes la force, — qui est la justice)」(《1846年沙龍》),但唯獨欠缺品味。這是波特萊爾登高一呼的佈道,甚至不惜戴上魔鬼的面具。

班雅明曾用法文寫過一篇關于波特萊爾的評論,他說後者下了決心,刻意地凸顯自己無所事事、缺乏社會身份的存在。他把自己的孤立於社會當作招牌:他成了閒逛者(Son existence oisive, dépourvue d’identité sociale,
 il prit la résolution de l’afficher; il se fit une enseigne de son isolement
social: il devient flâneur, Notes sur les Tableaux parisiens de Baudelaire, 收錄在Gesammelte Schriften, I:2, p. 746),他甚至「把無所事事提升到一種工作方法的等級,一種專屬於他的方法(éleva l’oisiveté au
rang d’une méthode de travail, de sa méthode à lui)」。

看看波特萊爾本人是怎麼地為業已聲名狼藉的閒暇做最後的辨解吧:「做個有用的人,這對我而言向來是一件極為可惡的事」(Être un homme utile m’a toujours paru quelque chose de bien hideux,《私密日記˙我心赤裸》XXXI)。又,「浪蕩子永恆至上。怎樣算個浪蕩子呢?閒暇之人,也是個受過全面教育之人」(Eternelle supériorité du Dandy. Qu’est-ce que le Dandy? C’est l’homme de loisir
et d’éducation générale,LV)。然而,波特萊爾的美學佈道和詩歌佈道在他生前算是失敗了,他終究以一個天下寒士的身分死去。

波特萊爾的閒逛與浪蕩,正對應著尼采所說的「有教養的英雄主義」(verfeinerten Heroismus, 見《人性的,太人性的》第291節),雖然尼采呼籲的作風是更低調的,更是一個人默默地修一己之身。處在新教德國的尼采,他認為打從宗教改革一開始,馬丁路德就否定了沉思的生活,取消了對世俗的蔑視(見《朝霞》第88節)。我們知道尼采對天主教的南歐那種雍容揄揚大有好感,甚至欣賞《堂˙吉軻德》裡頭製造殘酷與痛苦的快樂(見《論道德的系譜》第二篇第六段)。所以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之小標為〈輓歌〉的第282節,尼采便哀嘆沉思的生活的命運,它的貶值會連帶影響到我們對世俗勞動的評價跟認知。在以往,世俗勞務是環繞著閒暇來運轉才擁有、分享到意義的,如同梵樂希說的永恆理念與長期勞動的相互輝映(見班雅明〈說故事的人〉第十節);而如今隨著閒暇失去了神聖的基礎而在人人平等的「社會狀態」(借用托克維爾的話)中變得聲名狼藉,工作與勤奮變成不為了別的,自己就是目的本身,就是回報給自己的價值―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呼之欲出了。這種變化,尼采說是從健康女神變成疾病。

甚至學者―一種本來跟閒暇的特權密不可分的身分―如今也變節了,無條件地接受「活動之人」的思維。甚麼是活動人呢?尼采說,那是沒有更高活動的活動,那是只有做為團體、集合、類本質(Gattungswesen)方能活動的人,而不是做為特定的無一無二的各人而活動的人,所以其實是惰性的存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第283節、286節)。可悲的是,今日的學人不但也淪為這樣的狀態,而且還得意洋洋,認為自己學問做得很有效率跟產值。這句話當然是我自己蔓衍的啦,我們看看尼采在〈為閒人美言幾句〉(Zu Gunsten der Müssigen)指出學人們是如何異化的:

現在,做為沉思的生活(beschaulichen Leben)被貶得一文不值的標誌,學者們以一種及時行樂的方式跟活動之人較量,以至於他們對這種享樂方式的評價要高過那種原本適合於他們、且事實上有著更多樂趣的方式。學者恥於閒暇。然而,在閒逛跟無所事事裡頭有一種高貴的東西(Die Gelehrten schämen sich des
otium. Es ist aber ein edel Ding um Musse und
Müssiggehen.)(《人性的,太人性的》第284節)。

活動的人,尼采在別的地方有相當多的類似觀察,比方說在《朝霞》178節標題為〈天天使用到壞掉的〉(Die Täglich – Abgenützten),他說時下的年輕人習慣於別人為他安排好的道路,然後化身為工作動物,被操、被使用、自己偷竊自己,並且被訓練成每天把自己用掉,還把此當作是一個義務(man benutzte sie, man entwendete sie sich selber, man erzog sie zu dem täglichen Abgenutztwerden , man machte ihnen eine Pflichtenlehre daraus)。不論是波特萊爾想爭取個法蘭西學院院士,還是尼采放棄教職想心無旁鶩地寫作,他們求的不過就是個自由與完整,但是在十九世紀―不管是共和還是君主立憲,最起碼還保有一些對文化的敬意―就已經那麼地處境艱難了,何況今日的我們呢?波特萊爾說自己在人群中閒逛像是在練著神奇的劍術,而尼采要我們一起健步如飛,讓陽光一直閃爍在心底(《人性的,太人性的》第290、291節),這都是在戰鬥,為了爭得他們各自的十八世紀而奮戰。 (補個感想:若我們繼續著尼采的觀察,我更在乎的是不光是我們今日的學術工作型態,而是連我們的學術型態本身都已經是一種惰性的存在了,我指的是集合的、政治激情的教條主義。今天,連批判都是教條,這才是最可怕的、最不自覺的異化。)

Go to Amazon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尼采伴我思
尼采伴我思

天才與痕跡

by lilium 2020-08-07

蔡翔任

日劇《王牌大律師》有一幕,被控告虐待助理導致其精神崩潰的動漫電影大師宇都宮先生出庭應訊,黛律師欲動之以情,問道:難道您連一句鼓勵的好話都捨不得說嗎?過去有多少有才華的助理,都因為您吝於肯定而半途夭折啊!宇都宮先生冷冷回答:在我眼裡,他們沒有一個是有才華的,這種違心之論要我怎麼說出口?再說,才華這種東西,是要靠自己發掘的。我也不覺得自己有才華。我也不是天才。我只是比任何人都更勤奮工作而已,等到我一步步走過來,回頭一看,背後卻已經無人跟上來,那幫懶惰的傢伙在山腳下說著:「看哪!他是個天才!」開甚麼玩笑,我最討厭悠哉懶惰的人。

有些被目為天才的藝術家跟宇都宮先生是同一個想法的,他們認為藝術跟任何其他工作沒兩樣,就是堅忍、執著、勤勉、精益求精而已。還25歲時的波特萊爾,不就說了這樣的話嗎?「靈感只是每日工作的姊妹,……靈感跟飢餓、消化、睡眠一樣聽話」(L’inspiration est décidément la soeur du travail journalier……L’inspiration obéit, comme
la faim, comme la digestion, comme le sommeil.—〈給青年文人的一些建言〉)這是對靈感、對天才的除魅。可是奇怪的是,一般人都不肯相信,不想放掉藝術家就是天授之才這樣的信念,情願在凡人與藝術家之間拉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到底是甚麼人性?甚麼心理?還是說我們並不相信藝術家的現身說法,像波特萊爾那樣只是在說一個安慰人心的高尚謊言而已?

讓我們暫且不要進入這種語言的虛實,假定波特萊爾是真誠的,那為什麼一般人還是會認為藝術是屬於凡人無法涉足的天才的領域呢?因為,尼采說,那樣想才無害,才傷不了我們。將某人稱為「好神啊」,言下之意就是:在此我們無須競爭(Jemanden »
göttlich« nennen heißt: hier brauchen wir nicht zu wetteifern),我們無須對奇蹟心生忌妒,只需要崇拜他,這就是天才崇拜的起源(《人性的,太人性的》第162節)。此外,更微妙的是,我們不願在藝術中看到練習跟痕跡,只想看到完成的東西,彷彿是一下子冒出來就已經好了的東西,沒有過程,沒有還在變的經過(Werden):

「現在,沒有人能夠在藝術家的作品那裡看出它是如何變成那樣的;這是藝術家所佔的便宜,因為凡是在可以看出經過的地方,人們就用冷水澆熄」(Nun kann
niemand beim Werk des Künstlers zusehen, wie es geworden ist; das ist sein
Vorteil, denn überall, wo man das Werden sehen kann, wird man etwas
abgekühlt.)

藝術是藝術家跟旁觀者的共謀,藝術家不想讓我們看到經過,設法讓我們看不到經過,而人們也不想看到經過。完美的作品應當一揮而就(Das Vollkommene soll nicht geworden sein—《人性的,太人性的》第145節)。天才跟痕跡,是不相容的,天才之作應該不留痕跡。有一回在電視上看到魔術師劉謙接受訪談,當主持人問他是不是花很多時間在練習,他沉吟了一下說,他不太想提起魔術是須要練習的,因為這樣會破壞它的神祕的法力。

尼采就是對浪漫主義天才崇拜非常反感,才會大力拆毀天才之說的假象。他讀貝多芬留下來的筆記,發現他就是一個偉大的工作者,不僅在發明上,而且在拒絕、篩選、改造、編排上孜孜不倦《人性的,太人性的》第155節)。我想到最近被鑑定為達文西真跡的〈救世主〉,據說研究專員就是看出完成品底下的草稿痕跡,那是達文西特有的痕跡。所以,邏輯有可能被顛倒了,我們須要在痕跡中辨認出天才。

Go to Amazon

0 留言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分類

  • APP及其他學習資源 (6)
  • 學習日誌 (1)
  • 尼采伴我思 (12)
  • 恩恩的日常 (2)
  • 網路自學 (1)
  • 英語繪本分享 (6)
  • 陪孩子唱歌學英語 (37)

10 Best Preschoolers

10 books for preschool

Lilium & Angel 一起學英語粉絲專頁

Lilium & Angel 學英語

我出版的電子書

尼采伴我思
呂厚見油畫專輯

近期文章

  • 動物手指玩偶 | Animal Puppet Story Time
  • 全家一起做勞作! | Sewing Tins: My Purrfect Sewing Kit
  • Colors Songs
  • I am too Heavy to Go on the Seesaw
  • 電視上的卡通有沒有英文版的啊?幫你從Youtube上整理了21部英語卡通!
  • Facebook
  • Twitter
  • Instagram
  • Pinterest
  • Tumblr
  • Youtube
  • Bloglovin
  • Snapchat
  • LINE

@2019 -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PenciDesign


回到最上面